close

你有聽過「三人成虎」或是「曾參殺人」的故事嗎?



也許你可以先去問問你的國文老師,如果你有認識媒體記者的話更好,
拿去問問他們,
「三人成虎」或是「曾參殺人」,算不算成語呢?


在「三隻小豬」新聞炒的沸沸揚揚之際,
姑且不論有多少人真的有實際使用過教育部「成語典」,亦或只是人云亦云的聽信媒體新聞的一面之詞,不論教育部如何出面澄清三隻小豬是放在附錄而非正文,
仍然斷章取義的抓著杜正勝「使用成語是國文教育的失敗」與「三隻小豬也是成語」這兩句話窮追猛打,


撇開杜正勝這兩句話不談,我們今天就來談談,為什麼三隻小豬不能是成語?



回到上面的問題。

「三人成虎」與「曾參殺人」是成語嗎?

造句1:
明明是無中生有的事,往往謠言一傳,就會三人成虎,真是防不勝防!

造句2:
由於新聞媒體常常未經查證就大肆報導,所以社會不斷上演曾參殺人的鬧劇。


看起來像是成語。教育部的成語典有收錄,如果你拿去問你的國文老師,或是拿去問國文造詣最高的媒體記者,
他們應該會贊同這兩句話是成語。


那讓我們再來看看這兩句話的出處,
三人成虎出自《戰國策‧魏策二》,曾參殺人出自《戰國策‧秦策二》

對於春秋戰國時代的人而言,三人成虎和曾參殺人,都不過是個「寓言」,用來諷諫上位者,並且傳達出某些寓意,
然而隨著時代的演變,因為有著背後典故的支撐,約定俗成的用三人成虎和曾參殺人比喻流言可畏。


現在的人還讀戰國策嗎?
當你在使用「三人成虎」或是「曾參殺人」這兩個成語時,你是盲目的使用,還是真的了解他背後的典故? (杜正勝說:成語會使人思想懶惰,成語背後的故事如果不熟悉,一旦脫離情境就會沒有意義,「使用成語就是國文教育的失敗」。)(( 為什麼杜正勝講了46個字,記者偏偏只擷取最後的13個字?杜是沒頭沒腦的講出這13個字嗎?他前面的假設呢?))
也許不用一百年,五十年之後,小朋友再也不看童話故事,現在的「三隻小豬」故事,就像四千年前的「曾參殺人」故事一樣,那麼使用三隻小豬來譬喻做事不該馬虎草率,算不算運用成語?



語言本來就是活的,是有生命的,是人們在使用過程中,隨著時間的日積月累,文化變遷,逐漸創造出來的。
現在使用的成語,不就是前人智慧的累積嗎?
你去問戰國策的作者(恕我才疏學淺,沒記錯的話戰國策作者似乎不可考?),他會知道他以前寫的寓言,後來會被人不斷引用,最後變成現代我們所說的「成語」嗎?



所以,為什麼小豬不行?老虎就可以?
金豬年就快要到了,我的開台文章就要為這些小豬仔們抱不平!


更何況,教育部不過是將這些我們現代日常常用的詞語,未雨綢繆的編入"附錄",供研究者參考罷了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d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